各二级学院:
为加快推进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持社会领域科技发展,2023年度池州市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攻关(自筹)项目工作现已启动,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申报要求
项目围绕社会发展领域科技需求和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聚焦生态环境、公共(食品药品)安全、人口与健康、高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疗、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创意)、科技强警、防灾减灾、保密科技等,支持技术攻关和应用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成果应用示范。
二、支持重点
(一)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1.开展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研究。2.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识别与修复关键技术、重点河流湖泊环境修复技术,河塘沟渠生源物质滞留过程调控及潜力提升技术,湿地生态资源监测保护及修复技术,沿江、沿湖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的集成与示范研究。3.开展重大工程生态评价与生态重建技术研究;湖泊生态养殖与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研究。4.开展废旧汽车、家电、废钢、废铅酸电池、废旧塑料、轮胎和生物质废物等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非粮燃料乙醇相关的其他大宗化学品、生物柴油和副产品甘油的资源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关键技术研究。5.研究环境健康风险监测技术、环境健康风险防控技术,大气、水、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暴露调查与风险分级评估技术;研究新型污染物环境健康基准;研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物和重金属内暴露标志物检测技术。6.“双碳”技术研究与应用。高碳能源低碳化技术研发和推广,秸秆等生物质的烟尘治理等适用技术。
(二)公共(食品药品)安全。1.开展高层建筑、古建筑、交通枢纽、人员密集场所等特殊场所的火灾防控技术、灭火救援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大型复杂建筑中人员疏散优化方法及疏散指示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开展相关消防新产品、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2.开展安全风险管控、重大事故风险辨识、重大事故灾难次生衍生与多灾种耦合致灾机理与规律等研究。开展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工贸行业、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城市建运等行业领域的安全监测预警、智能化控制、事故防治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3.开展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振动等职业病危害防护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展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应急救援装备的研究与开发。4.开展池州区域主要食品在源头、加工及包装运输过程中的化学致癌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生物毒素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等重要危害物的快速有效识别、迁移转化规律与安全控制机理等研究,研究危害物质检测前处理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结合免疫技术、拉曼光谱及现代质谱检测等测试技术,开发食品中外源性有害物快速、高通量高风险物质并建立相关监测、识别关键技术,开展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药品、农产品、婴幼儿用品、重要消费品等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关键有害物的快速识别技术和相关产品装备,并进行示范应用,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和时效性。5.开展九华黄精资源保护、良种选育与规范化标准种植技术研究;开展中药饮片质量识别关键技术研究。6.针对重大疾病开展具有中医药优势的中药复方、中药组分或单体新药的研发;加快中药传统制剂、特色方剂的二次开发利用,创新中药材炮制技术;加强中药材综合利用研究和中药新型饮片的开发研究。开展药物分子设计与优化技术、分子标志物发现与靶向药物技术研究;开展新型抗体、新型疫苗、肿瘤精准治疗、抗病毒药物及手性药物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抗癌抗肿瘤类、抗感染、心血管类、老年病用药、儿童用药、干细胞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制。7.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耐药性结核病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大疾病,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重大就地产业化前景和市场效应的化学药物和生物技术药物(包括细胞治疗产品)。鼓励开展具有优势、特色的固定剂量复方以及新型给药技术和新制剂研发。8.依据技术进步和政策法规要求,开展临床急需或短缺、专利到期或即将到期的仿制药物的研发。鼓励研发儿童专用制剂。进行已上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相关技术研究,提高药品质量和标准。开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出口潜力大及有利于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的关键医药原料、中间体和新型药用辅料的研发。
(三)人口与健康。支持医院及相关医疗卫生单位开展重大疾病防控、生殖健康及出生缺陷防控、老年医学等临床医学研究。1.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慢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多药耐药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消化、口腔等常见多发病,重点突破一批防治关键技术,完善重大疾病防治与诊疗规范及临床路径,有效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推进精准医学发展,开发一批精准医学的检测试剂、个性治疗药物等医药产品,建立重大疾病的早期筛查、个体化治疗、疗效和安全性预测及监控等精准医学诊疗方案,提高疾病防治效益。2.针对我市出生缺陷防控、不孕不育和避孕节育等突出问题,研发一批适宜技术和创新产品,全面提升我市出生缺陷防控科技水平,保障育龄人口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3.针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愈来愈严重的情况,开展适应市情的医养结合的医疗服务模式研究。主要开展适合池州市老年人群的健康参数、营养指南、康复干预指南、老年患者医疗服务体系等关键技术研究。完善规范老年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评估,发展老年重要器官功能维护技术,发挥中医药优势,开展中医老年医学研究。
申报项目涉及人体被试和人类遗传资源的科学研究,须尊重生命伦理准则,遵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国家相关规定,严格遵循技术标准和伦理规范。涉及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要遵守国家实验动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有关规定,使用合格实验动物,在合格设施内进行动物实验,保证实验过程合法,实验结果真实、有效,并通过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审查。
(四)高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疗。1.开展新型成像前沿技术、质控和检验标准化技术、多模态分子成像系统、新型断层成像系统、新一代超声成像系统、大型放射治疗装备、医用有源植入式装置的研发;开展细胞成像、流式细胞仪等生命科学仪器及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开展新型医用光学设备的研发;开展系统康复设备研发;开展生物医用材料、新型高值医用耗材研发。2.利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研发适用于诊疗全过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过程的智能化产品及应用,开展协同服务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创新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智慧医疗云服务平台应用。开展智慧医院标准研究,建立智慧医院协同服务管理规范标准。
(五)城市发展。1.开展建筑能效提升技术研究与示范,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材料、高性能混凝土等绿色建材技术应用及评价研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示范,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应用研究与示范、建筑能耗监管体系研究与示范;推动建筑信息模型与地理信息集成技术、卫星遥感与定位技术、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城市安全监管以及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2.开展数字旅游、智慧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开展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综合技术应用示范;开展我市优势和潜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综合测试与科学训练系统研发。3.开展体育产品的文化创意与研发、智能化健身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开展云计算环境下智慧社区的资源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六)科技强警。1.开展社会公共安全基础信息综合应用技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关键技术等社会安全预测预警技术研究;开展智能交通系统管控集成与优化、交通拥堵、事故、灾害的防控、检测和处置等交通安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智能安全岛在公安大数据共享及可信交换中的关键技术及数据安全集中管控系统;研究多维多态智能感知终端在移动执法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研究面向情报知识图谱的非结构化文本智能语义分析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研究融合通信在公安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示范。开展数字化治安防控技术、视音频处理技术研究,加强刑事侦查新技术在反恐维稳、安全防范、监所管理等领域的应用研究。2.开展基于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构建公安网上应用服务支撑体系研究。重点研究基于多生物特征智能融合的重点人员精准识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车辆特征智能画像在重点区域布控稽查中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研究基于无人机和TD-LTE的天地一体化机动应急布控系统;研究智慧监管建设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3.开展毒品单项检验装置、综合型检验装置、多种便捷式毒品快速检验装备以及X光机人体藏毒检查仪、毒品及易制毒化学品现场检测箱、金属探测仪器等安检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重点研发毒品种植、制造、贩运、吸食的查缉管控技术及装备;研究集毒品犯罪预防、重点隐患人员监控、案事件现场处置于一体的禁毒综合防控技术及综合应用平台。
(七)防灾减灾。1.开展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创新,重点开展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提升自然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2.开展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预报技术研究;开展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地震立体监测、预警及强地震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对强震危险区划、重大工程地震参数确定、地震灾害评估与应急救援、现场灾情监控与救援装备的研发;开展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技术以及救灾救急装备的研发。
(八)保密科技。开展政务大数据环境下共享安全保密技术研究和政务大数据安全保密管理研究。
三、其他
突出企事业单位和高校院所等进行产学研协同攻关,能自筹解决全部研发经费。项目实施周期不超过两年,从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
四、申报时间
我校申报截止时间为2023年8月7日。申报书及相关证明材料一并装订成册,一式3份由各二级学院统一报送科研处项目管理科。电子版材料发送至season222@126.com(word版和pdf版)。
市科技局联系电话:0566-2311197
市科技局农社科联系电话:0566-5229341
校科研处联系电话:0566-2748982
科研处
2023年3月15日
上一条: 转发《关于申报省法学会2023年法学研究课题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转发《2023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招标公告》的通知